【寒玉法脈】以心畬先生自故都迄南渡後交誼、課徒、教學情形,略述其生平與為學之道(三)

董良彥/ 董良碩,本文章如需轉載請先來信告知,如查證未經告知私自轉載,將會尋求法律途徑,請自重。

圖10. 1962年夏溥老繪贈夏宗陶清白圖

圖10. 1962年夏溥老繪贈夏宗陶清白圖

圖11. 1933年羅清媛夫人繪扇題識

圖11. 1933年羅清媛夫人繪扇題識

六、寒玉堂課徒

當一片紅潮席捲神州之時,太老師乘一葉扁舟,從舟山輾轉渡台。這種「振衣千仞,孤邁特立」的精神,若非胸有所守,心懷真知灼見者,又何能「自保其身,超然物外9」若此。抵台之初暫住「凱歌歸」招待所內,日後政府安排北市臨沂街的公產供其安居,至逝世為止。

1945年起台灣遷入大批大陸移民,美術教育的管道開闊了。來自不同地域的人才,追求的雖仍是以傳統風格為主,但能同中求異各自發展。第一代渡海畫家,或透過教育體制或私人設帳授徒,使傳統中國畫再度蓬勃滋長,太老師因為淵博的知識、崇高的道德及多方面的才能,可作為學者楷模,故無論家中或學校的受業弟子,均有「真是幾生修到」的感受10。「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他鼓勵學生的銘言,他不贊成在國學根底未成前,就花費功夫於繪畫上,因為那最多只能成為一個畫匠。太老師曾對弟子說:

「學問與書法是繪畫的基礎,有了學問又會寫字的人,在繪畫上不難有所成就。何況繪畫是最易學的藝術呢!11

當年台北市臨沂街寓所寒玉堂內的弟子們,讀經、習字是上午主要的課業,對於尚書、易經、古文辭類纂、論語、孟子、詩經、唐詩、古文觀止、寫字和做對句等,則不厭其詳的講解。太老師強調讀書寫文章花二三十年工夫不一定好,做詩寫字三五年不見功,只有畫,可以沒多久就能像個樣子。世人多就易捨難,不從根本做起,絕對是不對的。所以寒玉堂的教學理念,凡是經過三跪九叩首的入門弟子,一律要求由四書五經讀起,篇篇還需背誦,每週見面三次,寫古文一篇,隨後再學對對聯、做詩、填詞。講畫的時間卻很少,學生們大都站在一旁靜觀老師作畫。因其認為:學畫必須先從學禮作起,正心修身,研究經學、辭章、習字,然後再寫畫。如果本末倒置,是根本畫不好的。太老師曾解釋說:「畫是表現人格、風骨和氣度,如果人無可取,那麼畫還有可取之處嗎?畫之所以可貴,是根據人品,人品好,就是不重畫也會重人,何況人品好畫一定會好呢!也就是必會傳於後世的。」他並舉例:「顏魯公的字好,是因為其為人忠烈剛直,值得後人景仰。」太老師認為行書要以褚遂良的<枯樹賦>為輔,王羲之<蘭亭集序>為主,要注意每字運轉,多寫中、小楷,可以不懸腕,手腕微觸紙面,以臂運筆,筆劃自然靈活,寫字作畫,都要用腕,而非用指;寫柳字,轉折堅硬,撇的要快。再如畫荷塘白鷺中的蘆葦,也要迅速掃出;山水點苔,則由裡向外,一圈圈的點出;在反覆指點中,使門人逐漸理解書畫同源的道理,而對賦色其亦有獨到的要求,即畫需染到十餘遍後,顏色才能火氣全無,形成雅緻的作品。12

太老師上課親自示範,使門人瞭解用筆用墨之妙,遇到他喜歡的學生習畫,就主動題詩其上。如有詩文佳作,他偶或另取詩箋,抄寫一通或繪一小畫作為獎賞;如夏宗陶女士為師大國文系學生,利用暑假至仁愛路二段三號李太太家上課,因其背詩勤勉,太老師即繪贈清白圖作為獎勵。(10)

提到寒玉堂門人及其影響,仍不能不回到1930年代。太老師除了到北平藝專授課也收錄弟子,同住在萃錦園中的子侄輩中有多人習畫,此外羅清媛夫人更是受夫婿影響,所繪山水草蟲,頗見淡雅超逸。至於太老師何時顏其居室為「寒玉堂」,雖無確切證據,但存世的一柄夫妻合作摺扇,款書「癸酉(1933)仲夏萃錦園中⋯.清媛書於寒玉堂燈下」(圖11可見,早在北平時期即以此行世矣。古有「君子比德如玉」之說,但加上「寒」字,就不難想像他的心境了。1949年以前的寒玉堂弟子有王令聞、黃均、寧邸中、蕭重華、蕭穠華等人。

渡臺後因為課徒成為太老師生活、精神的重心之一,故弟子最多;女性弟子有劉河北、安和、姚兆明、曾其、溫碧英、饒昌、夏慧珠、胡賽蘭、胡珊、諶德容、汪佩芬、譚雪影、陳明湘、夏宗陶等;男性弟子有江兆申、丁仲涵、蕭一葦、宋子芳、黃雲溪、丁翼、陳澤群等。寒玉堂弟子散居海內各地,設帳授徒者也不少,對文人畫宣揚,或寒玉堂畫風的傳遞,仍有一定程度的貢獻。

太老師在台12年有餘,教學、課徒使他對臺灣地區延續傳統藝術的影響頗為深遠。以1976119日至14日溥門弟子為紀念先師逝世13周年在北市省立博物館舉行書畫聯展為例。展覽當年特邀張大千剪綵,馬壽華致詞。參展者有皮采天、江兆申、吳詠香、林若璣、胡珊、陳雋甫、游金玉、曾其、溫碧英、諶德容、蕭一葦、饒昌、羅茵等三十六人,書畫作品共百餘件,爾後每逢先師忌辰或誕辰也有聯展作為追念。(1213)

曾任故宮副院長的江兆申,為寒玉堂入室弟子中成就最高影響臺灣當代畫壇最大者。1950年投書求錄為弟子後,太老師指示他應從詩文方面發展,江先生受教溥門10餘年,繼承了文人畫的精神,在詩、書、畫、篆刻、中國美術史及書畫鑑賞等領域,均有極高成就。蔣勳教授曾評述:「就山水畫而言,從畫面的外在技巧與形式來看,江兆申先生的用筆、線條、構圖墨色與溥氏都不盡相同,連書法的習慣也大不一樣,但是,如果再追溯到溥心畬詩書畫完整的本質,以及不特別著意於形式,卻不斷把繪畫提高成為一種意境的做法,都可以在江兆申先生的作品中,一一見到承續的關係。」他在任職故宮後,過眼古代名蹟甚多,又作深入研究,能融合古今諸家(尤其是明朝吳派)畫風,建立自己的面貌。藝評家楚戈就說:「我一生為提倡新繪畫而奮鬥,然而看到江兆申的國畫,心中卻了無新舊之爭了,原來在舊基礎上,也能產生如此令人感動的新意。」

江兆申先生的弟子眾多,如周澄、李義弘、許郭璜、李螢儒等,皆延續此一精神,構成台灣當代水墨畫中最重要的一派。江兆申師承心畬先生,潛心讀書作畫,「延續」傳統畫派、維繫古典文人書畫傳統精粹於不墜,其中實有深刻的意義存在。

此外,蕭一葦的詩、書、畫也能平均發展,畫風工整頗有寒玉門風。其弟子蔣勳,任教東海大學美術系,並擔任七年系主任職務,努力推展「文人畫」教育方式,學生除學習創作技巧與觀念外,也強調書法、文學與其他範疇的藝術研習。這種全面性的人文素養教育,也算是間接承繼了太老師的藝術理念。

太老師可說是台灣戰後初期水墨畫教育界的重要前輩,因為出身環境與學習背景的不同,以致在創作理念、藝術生活上,與他人有著不同見解。但其執著中國傳統藝術理想和精神,從事繪畫創作實踐,不但刻劃出自我的生命形象,也同時為時代留下重要的影響與貢獻。是以綜合來看,其畫風絕非「曲高和寡」,中國文人畫也並未寫至最終之筆。13

圖12、13. 1984年寒玉堂弟子紀念溥師逝世20週年聯展請柬正面

圖12、13. 1984年寒玉堂弟子紀念溥師逝世20週年聯展請柬正面

圖12、13. 1984年寒玉堂弟子紀念溥師逝世20週年聯展請柬背面

圖12、13. 1984年寒玉堂弟子紀念溥師逝世20週年聯展請柬背面

七、 師大任教,影響所及鄭善禧、孫家勤、傅申、劉國松等人;另從當年助教孫家勤、羅芳等略述授課點滴。

太老師抵台不久,194910月即接受師院14劉真校長的聘請,到藝術系任教。 (1415)

太老師教學無論於何處,均以實際示範為主,學生們圍繞周邊觀察,起初還講一些作畫應注意的基本方法,隨後愈來愈少,甚至根本不談畫,只是埋首作畫旁若無人。其理論是:「說不如做,聽不如看。」要學生多做少說,由觀察中去體會。其教學過程可由羅茵、陶春暉編輯出版的《溥心畬先生親授國畫入門》,算是一本較正式的教學專冊中略見端倪。這本教材由基本的山水畫石開始,教畫線條的格言是:「一起、二伏、三頓挫。15」換句話說,線條有了起伏頓挫,也就有了輕重轉折的變化,才活,才好。其實,學習書畫者,就是在觀察這細微處得益,加上自身努力練習,提昇眼界的作品將脫離習氣,自然淡雅。

羅芳老師16於師大求學期間曾擔任溥師助教,她現仍珍藏當年溥師書贈之行書聯及冊頁等墨寶。(詳參本專輯沈以正老師文)已故的孫家勤教授也曾追憶:「老師上課時非常風趣與活潑,對學生的課業並不深究,但每堂課都為學生盡心示範,並且講解作畫的要訣,就是第一要多讀書,第二要多寫字,第三才是畫畫。同學上課呈上作品請求加題時,也不吝嗇,他是提筆立就不假思索,如果發現所題詩句太過在畫面的中間,對畫面不好看,馬上就在原詩第一句之前,向上一句一句的倒推上去,而看起來毫無斧鑿痕跡。而詩材的豐富,詩思的敏捷,只能以嘆為觀止來形容,他自已則謙稱只是精熟典故,博聞強記而已。有時他會給我們看他作的迴文詩,對我們這群人來說,只有佩服他老人家的華麗詞藻,及感受到他詩中的清麗之氣,怎麼會懂詩的真正好處、難處呢?

圖16. 1954年(甲子為甲午之誤)溥老繪絹本雨景圖,贈吳詠香

圖16. 1954年(甲子為甲午之誤)溥老繪絹本雨景圖,贈吳詠香

圖17. 國立北平藝專1937畢業紀念冊,吳詠香為國畫組

圖17. 國立北平藝專1937畢業紀念冊,吳詠香為國畫組

圖19. 此信為溥老居東京時寄語吳詠香,囑其代師大之課,並謂已與黃君璧談過,可見溥師倚重若此

圖19. 此信為溥老居東京時寄語吳詠香,囑其代師大之課,並謂已與黃君璧談過,可見溥師倚重若此

在北平,我讀輔仁大學美術系一年級時,書法是由溥雪齋先生授課,而我又有機會到溥松窗先生家學過一堂山水。當我向老師提到這事,他非常高興的說,一個是他哥,一位是他弟,自此他就對我有了更深的認識。我畢業後,當溥老師被請去日本講學,他的課暫由我代,歸國後要送我一張畫,問我要什麼樣的畫,我因為太喜歡他的小山水,我一說他就欣然送我一幀巨然筆法精美山水,並題了上款:辛丑秋日試筆,偶作此小卷,家勤賢弟存之,我珍藏至今17。」

圖14、15.師範大學四五級畢業同學錄,游金玉女士提供

圖14、15.師範大學四五級畢業同學錄,游金玉女士提供

當今如鄭善禧、傅申、劉國松、羅芳、佘城等教授,均曾是太老師任教師大時的學生,在國內水墨畫及理論界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老師是那麼傳統、依循古法,使得學生在各自擁有創新面貌的同時,卻仍能保存從傳統中走來的穩健與踏實。因為任何人都無法跳脫「行遠必自邇」的道理,從傳統中國水墨技法,來表現現代題材、現時景象及身旁風光,這就是以文人畫為基礎進而對近代水墨畫的影響及成果。

繪畫作品上書寫文字,即是「題跋」。題跋也是傳統國畫引入台灣畫壇的形成之一;若無文字題識,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意境就差些。這也證明現代化的創作並不一定必須拋棄傳統表現形式,而仍有其相輔相成的效果,端賴畫家如何援用;在欣賞江兆申、鄭善禧等人的作品時,當能有深刻體會。

孫家勤、羅芳、劉國松與鄭善禧幾位老師創作的風格雖不同,唯其基礎仍可溯源自太老師的傳統水墨畫,日後以藝術創作發展形勢的考量,加入表現當代思想之元素,這也說明創作與理論基礎的溯源歸宗,根基如果穩固,才能有好的「新境」與「創見」。

更多故事

【寒玉法脈】以心畬先生自故都迄南渡後交誼、課徒、教學情形,略述其生平與為學之道(一)
【寒玉法脈】以心畬先生自故都迄南渡後交誼、課徒、教學情形,略述其生平與為學之道(二)
【寒玉法脈】以心畬先生自故都迄南渡後交誼、課徒、教學情形,略述其生平與為學之道(四)
【寒玉法脈】以心畬先生自故都迄南渡後交誼、課徒、教學情形,略述其生平與為學之道(五)
【寒玉法脈】以心畬先生自故都迄南渡後交誼、課徒、教學情形,略述其生平與為學之道(六)
【寒玉法脈】以心畬先生自故都迄南渡後交誼、課徒、教學情形,略述其生平與為學之道(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