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玉法脈】以心畬先生自故都迄南渡後交誼、課徒、教學情形,略述其生平與為學之道(七)

董良彥/ 董良碩,本文章如需轉載請先來信告知,如查證未經告知私自轉載,將會尋求法律途徑,請自重。

十四、 卜葬陽明山之南原(陽明山第一公墓),毛樹駿題寫墓碑

 

圖37. 1963年溥老自香港返國先父家母於台北松山機場接機

圖37. 1963年溥老自香港返國先父家母於台北松山機場接機

圖38. 溥老1963年病重時所坐之木椅及書案

圖38. 溥老1963年病重時所坐之木椅及書案

1963年自港返台(37),身體即感不適,經診斷是鼻咽癌,在他生命最後幾個月裡,因癌細胞蔓延頰部,已不能閉口,朝不能進食,夜不得安眠。面部黧黑,形容枯槁。太老師病中,大多時間都坐在特製的椅子上,或伏在斜形的桌子上與病掙扎(圖38,在這極端痛苦的日子中,仍在關心弟子們的課業,叮囑注意讀書寫字。病勢惡化的一月中,太老師已是瘦骨嶙峋,體力軟弱無比,說話亦不易聽清楚,筆談也不易看出要表達的內容,現在的他與年少時期「力能馴服關外進獻的一匹桀驁駿馬,縱轡越野馳騁;以及青年時期從事習武、射箭等事蹟」已無法想像。29

圖39. 1963年11月吳詠香女士探病時,溥老以簽字筆書古謠贈其留念,因病篤幾已書不成字

圖39. 1963年11月吳詠香女士探病時,溥老以簽字筆書古謠贈其留念,因病篤幾已書不成字

臨終前一星期,手已不能握管。吳詠香女士等弟子去探視時,他勉強用簽字筆於信封背面寫了16個字(圖39,雖然字體歪斜,不成行氣,但寓意深遠真情流露。那16個字是:

「煢煢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這首古謠於本次展覽亦有相同內容的書法作品陳列。

詠香女士探病回來,慟哭了一場,斯人斯疾,夫復何言,再讀他那臨終前的詩句,就可以知道,他對世事了解之深,領會之澈,而其內心的痛楚也就不問可知了30

圖40. 李墨雲女士、溥孝華率眾弟子至陽明山溥師墓前掃墓。 (上排:○、陳雋甫、郭民鈞、李墨雲、溥孝華、諶德容、○、董金如、 ○、江兆申、蕭一葦、皮采天等弟子友人)(下排:惠襄、方震五、○、吳同)

圖40. 李墨雲女士、溥孝華率眾弟子至陽明山溥師墓前掃墓。 (上排:○、陳雋甫、郭民鈞、李墨雲、溥孝華、諶德容、○、董金如、 ○、江兆申、蕭一葦、皮采天等弟子友人)(下排:惠襄、方震五、○、吳同)

19631118日(農曆103日)凌晨,病況突告惡化,送至中心診所急救無效,於清晨330分去世。1120日大殮,28日開弔,前往致祭者近千人場面極為悲戚感人,後啟靈安葬於陽明山第一公墓。爾後每逢忌辰、冥誕均有寒玉堂門生及友人至陽明山掃墓或聚會紀念。(圖40

圖41. 于右老書「溥心畬先生遺像」墨蹟

圖41. 于右老書「溥心畬先生遺像」墨蹟

圖42 .毛樹駿先生贈鄭坦簽名照,有溥老1963年夏敬書像贊

圖42 .毛樹駿先生贈鄭坦簽名照,有溥老1963年夏敬書像贊

在當時留下的事略資料中,有于右老題寫〝溥心畬先生遺像〞,日後筆者竟能見到墨跡原件(圖41(右老或書數稿,此其一也);此外,太老師的墓碑〝西山逸士之墓〞係倩毛樹駿先生所書,筆者亦有幸於多年前在台北購藏一幀毛老先生贈鄭坦仁隸的簽名玉照,更珍貴的是太老師於1963年夏題寫了16字像贊,文曰「碩德耆英,祥麟威鳳。河上呈休,斗南瑞應」(42)以上種種都不能不說是殊勝的因緣,甚或是「心有靈犀」的感應吧!

十五、 結語

太老師早年習畫即以「臨古」入手,對他來說已內化成為其中心思想,形成一種「溥式風格」,甚而高於古人的雅逸情致。他的繪畫常見到,說是法某人、臨某家,但在臨仿人的境界,展現中國傳統文人畫的精髓。

觀其畫作取境高雅,題畫詩與書法三者相結合,透過結構美感、情境意蘊,直與觀者心弦發生共鳴。其書畫作品,具古淡簡遠特色,允登逸格殿堂,真要博覽群書飽學之士,才能體悟其詩書畫中的趣味。

太老師的藝術思想是以結合詩、書、畫為一體的文人美學思想,他於畫論中強調用筆,教學上以經學並重的方式,與現代美術教學以技巧為主的授課方式不同,這種全面性的教育,若能踐行於當代方有可能延續「文人畫」藝術。

他雖堅守傳統,但居台時期,以常見之「颱風」氣候現象,也曾繪出著時裝女子被風吹起的生動時代畫,當可視為他不泥古的最佳寫照,實兼具現代與趣味感。(見繪畫冊圖146

藝術史上對太老師的評價,有正面的「承繼國畫正統」、「獨得文人意韻」等。負面評價,實際上就是與前述優點互為因果關係。因其固守傳統,所以與時代脫節;由於追求文人雅逸的韻緻,以至小品精彩而巨幅氣勢薄弱31。有關對他兩極化的評價,筆者歸結其繪畫成就,可分二方面概括:

一、人品逸格

中國儒、道思想均甚重視人品,所謂:「人正則書正」。歷代的傳統畫家都堅信,人品是創作的先決條件,也是欣賞的最後對象,至於所謂「人品」的內涵,應屬於合乎一般道德標準或應超越一般社會道德標準,似乎都可以在其循禮有節與灑脫飄逸的人格特質中覓得。

二、風格中和

太老師的繪畫藝術,不在創造獨特新奇的風格,而在趨近「中和」這一最後標準。「中和」是一個既有倫理道統,也有美學意義的觀念。它可用來作道德的標準,也可以用來品評藝術,於此二方面,太老師可謂俱全矣!他畢生所創作的書畫珍品,當可視為中華民族之文化遺產,足供後代取法、品讀與繼續研究發揚。

最後藉江兆申先生的高論來為本文總結:「溥師的畫或寫生或借前人舊本,是因書畫創作對溥氏而言,是真正的「寄情」與「抒發」。他取的臨本有時不見得比他自已的好,但舊本新畫,總能畫出自已的感覺來;32有人因他仿古構圖批評他傳統多,創新少,但這正是中國繪畫奧妙之處。中國畫以筆墨、氣韻為重,構圖變化固然重要,但不及前者。中國畫可以仿可以臨,構圖雖同,但因創作者的差異,則筆墨、氣息卻絕然不同!」是以雖臨古,意境卻遠超古人;西方人認為前人畫過的題材今人不能再畫,因為沒有創新只是模仿,但中國傳統水墨畫則要求由臨摹入手,從古為師,是學習繪畫的正當途徑。中西兩種理論的區別,與素材上的差異,當然也產生不同內涵的藝術作品,因此觀審點所產生的不同評價,相信是可以理解也應包容的。

願藉本次展覽可以重新喚起世人對傳統水墨的共鳴與省思。

更多故事

【寒玉法脈】以心畬先生自故都迄南渡後交誼、課徒、教學情形,略述其生平與為學之道(一)
【寒玉法脈】以心畬先生自故都迄南渡後交誼、課徒、教學情形,略述其生平與為學之道(二)

【寒玉法脈】以心畬先生自故都迄南渡後交誼、課徒、教學情形,略述其生平與為學之道(三)
【寒玉法脈】以心畬先生自故都迄南渡後交誼、課徒、教學情形,略述其生平與為學之道(四)
【寒玉法脈】以心畬先生自故都迄南渡後交誼、課徒、教學情形,略述其生平與為學之道(五)
【寒玉法脈】以心畬先生自故都迄南渡後交誼、課徒、教學情形,略述其生平與為學之道(六)

發佈留言